电脑系统经历了几代-电脑系统的历程
1.浅谈计算机的发展史300字左右
2.电脑的发展历程是怎样的?
3.计算机的发展经历了哪4代?用的主要元器件各是什么
4.电脑的发展历程(电脑的发展历程)
浅谈计算机的发展史300字左右
浅谈计算机的发展史300字左右
你好,满意请纳哦!
计算机的诞生酝酿了很长一段时间。1946年2月,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AC在美国加州问世,它是计算机的始祖,揭开了计算机时代的序幕。
计算机的发展到目前为止共经历了四个时代,从1946年到1959年这段时期我们称之为“电子管计算机时代”。第一代计算机的内部元件使用的是电子管,主要用于科学研究和工程计算。
从1960年到1964年,由于在计算机中用了比电子管更先进的晶体管,所以我们将这段时期称为“晶体管计算机时代”。晶体管比电子管小得多,不需要暖机时间,消耗能量较少,处理更迅速、更可靠。
从1965年到10年,集成电路被应用到计算机中来,因此这段时期被称为“中小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时代”。
从11年到现在,被称之为“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时代”。第四代计算机使用的元件依然是集成电路,不过,这种集成电路已经大大改善,它包含着几十万到上百万个晶体管,人们称之为大规模集成电路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
计算机的发展真的是迅速,科技时代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便利。
计算机的发展史500字左右, 急! 计算机的发展史, 关于计算机的发展史,计算机的诞生酝酿了很长一段时间。1946年2月,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AC在美国加州问世,ENIAC用了18000个电子管和86000个其它电子元件,有两个教室那么大,运算速度却只有每秒300次各种运算或5000次加法,耗资100万美元以上。尽管ENIAC有许多不足之处,但它毕竟是计算机的始祖,揭开了计算机时代的序幕。
计算机的发展到目前为止共经历了四个时代,从1946年到1959年这段时期我们称之为“电子管计算机时代”。第一代计算机的内部元件使用的是电子管。由于一部计算机需要几千个电子管,每个电子管都会散发大量的热量,因此,如何散热是一个令人头痛的问题。电子管的寿命最长只有3000小时,计算机运行时常常发生由于电子管被烧坏而使计算机死机的现象。第一代计算机主要用于科学研究和工程计算。
从1960年到1964年,由于在计算机中用了比电子管更先进的晶体管,所以我们将这段时期称为“晶体管计算机时代”。晶体管比电子管小得多,不需要暖机时间,消耗能量较少,处理更迅速、更可靠。第二代计算机的程序语言从机器语言发展到汇编语言。接着,高级语言FORTRAN语言和cOBOL语言相继开发出来并被广泛使用。这时,开始使用磁盘和磁带作为存储器。第二代计算机的体积和价格都下降了,使用的人也多起来了,计算机工业迅速发展。第二代计算机主要用于商业、大学教学和 *** 机关。
从1965年到10年,集成电路被应用到计算机中来,因此这段时期被称为“中小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时代”。集成电路(Integrated Circuit,简称r)是做在晶片上的一个完整的电子电路,这个晶片比手指甲还小,却包含了几千个晶体管元件。第三代计算机的特点是体积更小、价格更低、可靠性更高、计算速度更快。第三代计算机的代表是IBM公司花了50亿美元开发的IBM 360系列。
从11年到现在,被称之为“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时代”。第四代计算机使用的元件依然是集成电路,不过,这种集成电路已经大大改善,它包含着几十万到上百万个晶体管,人们称之为大规模集成电路(LargeScale lntegrated Circuit,简称LSI)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Very Large Scale lntegrated Circuit,简称VLSI)。15年,美国1BM公司推出了个人计算机PC(PersonaI Computer),从此,人们对计算机不再陌生,计算机开始深入到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
计算机的发展史计算机(俗称“电脑”)是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技术发明之一。它的发明者是约翰·冯·诺依曼。它是一种不需要人工直接干预,能够快速对各种数字信息进行算术和逻辑运算的电子设备,以微处理器为核心,配上大容量的半导体存储器及功能强大的可编程接口芯片,连上外设(包括键盘、显示器、扫描仪、打印机和软驱、光驱等外部存储器)及电源所组成的计算机,称为微型计算机简称微型机或微机,有时又称为PC(Personal Computer)或MC(Micro puter)。微机加上系统软件,就构成了整个微型计算机系统(MSC,简称微机系统)。
计算机是由早期的电动计算器发展而来的。1946年,世界上出现了第一台电子数字计算机“ENIAC”,用于计算弹道,由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莫尔电气工程学院制造。ENIAC体积庞大,占地面积170多平方米,重量约30吨,消耗近150千瓦的电力。显然,这样的计算机成本很高,使用不便。
1956年,晶体管电子计算机诞生了,这是第二代电子计算机。只要几个大一点的柜子就可将它容下,运算速度也大大地提高了。1959年出现的是第三代集成电路计算机。最初的计算机由约翰·冯·诺依曼发明(那时电脑的计算能力相当于现在的计算器),足足有三间库房那么大,后逐步发展。
计算机对人类的生产活动和社会活动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并以强大的生命力飞速发展。它的应用领域从最初的军事科研应用扩展到目前社会的各个领域,已形成规模巨大的计算机产业,带动了全球范围的技术进步,由此引发了深刻的社会变革。计算机已遍及学校、企事业单位,进入寻常百姓家,成为信息社会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它是人类进入信息时代的重要标志之一。
需要指出的是,根据美国最高法院在13年的裁定,最早的电子数字计算机,应该是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的物理系副教授约翰·阿坦那索夫和其研究生助手克利夫·贝瑞(Clifford E. Berry ,1918-1963)于1939年10月制造的"ABC"(Atanasoff-Berry-Computer)。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误会,是因为"ENIAC"的研究小组中的一个叫莫克利的人于1941年剽窃了约翰·阿坦那索夫的研究成果,并在1946年时,申请了专利。由于种种原因直到13年这个错误才被扭转过来。(具体情况参阅百度百科——“约翰·阿坦那索夫”词条,希望大家记住ABC和约翰·阿坦那索夫,希望以后的教科书能够修改这个错误)。后来为了表彰和纪念约翰·阿坦那索夫在计算机领域内作出的伟大贡献,1990年美国前总统布什授予约翰·阿坦那索夫全美最高科技奖项——“国家科技奖”。
计算机的发展史是什么?电子管、晶体管、中小规模集成电路、大规模或超大规模集成电路
微型计算机的发展史微型计算机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其核心部件——微处理器的发展上,每当一款新型的微处理器出现时,就会带动微机系统的其他部件的相应发展,如微机体系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存储器存取容量的不断增大、存取速度的不断提高,设备的不断改进以及新设备的不断出现等。
根据微处理器的字长和功能,可将微型计算机的发展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第1阶段第1阶段(11—13年)是4位和8位低档微处理器时代,通常称为第1代,其典型产品是Intel4004和Intel8008微处理器和分别由它们组成的MCS-4和MCS-8微机。基本特点是用PMOS工艺,集成度低(4000个晶体管/片),系统结构和指令系统都比较简单,主要用机器语言或简单的汇编语言,指令数目较少(20多条指令),基本指令周期为20~50μs,用于简单的控制场合。
2.第2阶段第2阶段(11—17年)是8位中高档微处理器时代,通常称为第2代,其典型产品是Intel8080/8085、Motorola公司、Zilog公司的Z80等。它们的特点是用NMOS工艺,集成度提高约4倍,运算速度提高约10~15倍(基本指令执行时间1~2μs),指令系统比较完善,具有典型的计算机体系结构和中断、DMA等控制功能。软件方面除了汇编语言外,还有BASIC、FORTRAN等高级语言和相应的解释程序和编译程序,在后期还出现了操作系统。
3.第3阶段第3阶段(18——年)是16位微处理器时代,通常称为第3代,其典型产品是Intel公司的8086/8088,Motorola公司的M68000,Zilog公司的Z8000等微处理器。其特点是用HMOS工艺,集成度(20000~70000晶体管/片)和运算速度(基本指令执行时间是0.5μs)都比第2代提高了一个数量级。指令系统更加丰富、完善,用多级中断、多种寻址方式、段式存储机构、硬件乘除部件,并配置了软件系统。这一时期著名微机产品有IBM公司的个人计算机。1981年IBM公司推出的个人计算机用8088CPU。紧接着1982年又推出了扩展型的个人计算机IBM PC/XT,它对内存进行了扩充,并增加了一个硬磁盘驱动器。年,IBM公司推出了以80286处理器为核心组成的16位增强型个人计算机IBM PC/AT。由于IBM公司在发展个人计算机时用 了技术开放的策略,使个人计算机风靡世界。
4.第4阶段第4阶段(1985—1992年)是32位微处理器时代,又称为第4代。其典型产品是Intel公司的80386/80486,Motorola公司的M69030/68040等。其特点是用HMOS或CMOS工艺,集成度高达100万个晶体管/片,具有32位地址线和32位数据总线。每秒钟可完成600万条指令(Million Instructions Per Second,MIPS)。微型计算机的功能已经达到甚至超过超级小型计算机,完全可以胜任多任务、多用户的作业。同期,其他一些微处理器生产厂商(如AMD、TEXAS等)也推出了80386/80486系列的芯片。
5.第5阶段第5阶段(1993-2005年)是奔腾(pentium)系列微处理器时代,通常称为第5代。典型产品是Intel公司的奔腾系列芯片及与之兼容的AMD的K6系列微处理器芯片。内部用了超标量指令流水线结构,并具有相互独立的指令和数据高速缓存。随着MMX(MultiMediaeXtended)微处理器的出现,使微机的发展在网络化、多媒体化和智能化等方面跨上了更高的台阶。2000年3月,AMD与Intel分别退出来时钟频率达1GHz的Athlon和PentiumⅢ。2000年11月,Intel又推出了Pentium4微处理器,集成度高达每片4200万个晶体管,主频为1.5GHz。2002年11月,Intel推出的Pentium4微处理器的时钟频率达到3.06GHz。对于个人计算机用户而言,多任务处理一直是困扰的难题,因为单处理器的多任务以分割时间段的方式来实现,此时的性能损失相当巨大。而在双内核处理器的支持下,真正的多任务得以应用,而且越来越多的应用程序甚至会为之优化,进而奠定扎实的应用基础。
6.第6阶段第6阶段(2005年至今)是酷睿(core)系列微处理器时代,通常称为第6代。“酷睿”是一款领先节能的新型微架构,设计的出发点是提供卓然出众的性能和能效,提高每瓦特性能,也就是所谓的能效比。早期的酷睿是基于笔记本处理器的。 酷睿2:英文名称为Core 2 Duo,是是英特尔在2006年推出的新一代基于Core微架构的产品体系统称。于2006年7月27日发布。酷睿2是一个跨平台的构架体系,包括服务器版、桌面版、移动版三大领域。其中,服务器版的开发代号为Woodcrest,桌面版的开发代号为Conroe,移动版的开发代号为Merom。
酷睿2处理器的Core微架构是Intel的以色列设计团队在Yonah微架构基础之上改进而来的新一代英特尔架构。最显著的变化在于在各个关键部分进行强化。为了提高两个核心的内部数据交换效率取共享式二级缓存设计,2个核心共享高达4MB的二级缓存。
计算机的发展史分为几代?
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是有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于1946年2月研制成功的,取名为 ENIAC(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omputer,中文名称为“电子数值积分计算机”)。ENIAC使用电子管作为其主要元器件,全机共使用了18000个电子管,1500个继电器以及其他元件,重达30吨,占地170平方米,是个地地道道的庞然大物。这台耗电量为140千瓦·时的计算机,运算速度为每秒5000次加法,或者400次乘法。ENIAC的诞生开辟了高速度运算的可能性,标志着人类社会计算机时代的开始。
自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诞生以来的半个多世纪,电子计算机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根据构成计算机的核心电子元器件的更新换代,可将计算机发展历程划分为四个时代。表1-1列出了计算机发展的各个时代以及每个时代的主要特点。
以上四代计算机都是基于美籍匈牙利数学家冯·诺依曼(Von Neumann)提出的以二进制和程序存储控制为基础的结构思想,基于该思想体系的计算机由五个部分即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构成。
从20实际80年代开始,日本、美国等国家投入大量人力和物力进行第五代计算机的研制工作。第五代计算机是一种智能计算机,它将突破传统的冯·诺依曼型计算机的结构模式,具有智能化人机接口功能,人们可用自然语言、文字、图形、图象等与之对话;它也具有知识库管理功能,能存储和管理巨大量的知识信息,具有汇集、记忆、检索有关知识的能力;他还应具有推理判断功能,能够根据存储的知识进行思维、联想、推理,并得出结论,能够解决复杂问题。
20实际70年代,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使得运算器和控制器可以集成在一个芯片上,形成功能强大的微处理器芯片。以微处理器为核心组成的微型计算机,掀起了计算机的新纪元,从而使得计算机的应用迅速普及。微型机算计具有体积小、功能强、价格便宜、灵活性大等特性,其发展速度也相当迅速,从11年至今,微处理器已由4位字长、8位字长、16位字长、32位字长发展到64位字长,时钟频率也有最初的一兆赫,发展到现在的几百至两千兆赫。
电脑的发展历程是怎样的?
计算机发展一共经历了五代,分别是:
第一代机:电子管计算机。使用的软件程序主要为机器语言。
第二代机:晶体管作为主要逻辑元件的计算机。软件程序使用了汇编语言且高级程序设计语言诞生。
第三代机:由中小规模集成电路组成的计算机。软件程序使用状况是:操作系统和结构化程序设计语言诞生使用。
第四代机:由大规模或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组成的计算。,软件情况为网络操作系统和面向对象程序设计使用了。
第五代机:智能化的计算机。
计算机的发展经历了哪4代?用的主要元器件各是什么
计算机的发展经历了哪4代?用的主要元器件各是什么
1:电子管时代,第一个电脑诞生。
2:电晶体时代,286至486型主机
3:积体电路时代,586发上电脑。事实上我们现在用的也是586型号的。与686 型号有点争议。但然双核应是686那是无疑的。因为以前总是一个核心,现 在是两个核心了。
4:巨型积体电路时,这个是我们现在的电脑时代。(586型电脑也积体电路的)
一、第一代(1946~1958):电子管数字计算机
二、第二代(1958~1964):电晶体数字计算机
三、第三代(1964~11):积体电路数字计算机
四、第四代(11年以后):大规模积体电路数字计算机
元器件:电子管 /电晶体/ 积体电路 /大规模积体电路
现代计算机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代?用的主要元器件是什么?经历了4代,电子管,电晶体,积体电路,超大规模积体电路
电子计算机的发展已经历了四代,四代计算机的主要元器件分别
电子管、电晶体、积体电路、大规模积体电路。
1、计算机补充:
(1)第一代计算机是电子管计算机。
(2)第二代计算机是电晶体计算机。
(3)第三代计算机是积体电路计算机。
2、 INTEL4004,是微处理器(CPU)的开端,也是大规模积体电路发展的一大成果。
3、第四代计算机的起始时间:大规模积体电路计算机(10年至现在)。
4、首次出现地点:在美国旧金山南部的矽谷应运而生,它开创了微型计算机的新时代。
电子计算机的发展已经历了四代,四代计算机的主要元器件分别是?电子管、电晶体、中小规模积体电路、大规模积体电路。
计算机的发展经历了四代,其中第一代计算机所用的电子器件是?计算机的发展经历了四代,其中第一代计算机所用的电子器件是:
电子管计算机,
按计算机用的电子器件来划分,计算机的发展共经历了哪四代电子管时代 电晶体时代 积体电路 大规模积体电路
第四代计算机的主要元器件用的是超大规模积体电路
计算机发展历程的4代各主要用什么电子元器件1.第一代是电子管计算机,开始于1946年,结构上以中央处理器为中心,使用机器语言,储存量小,主要用于数值计算。
2.第二代是电晶体计算机,开始于1958年,结构上以储存器为中心,使用高阶程式设计语言,应用领域扩大到资料处理和工业控制等方面。
3.第三代是中小规模积体电路计算机,开始于1964年,这一代计算机仍然以储存器为中心,机种多样化、系列化,外部装置不断增加,功能不断扩大,软体的功能进一步完善,除了用于数值计算和资料处理外,已经可以处理影象、文字等资料。
4.第四代是大规模和超大规模积体电路计算机,开始于11年,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已经深入到社会生活和生产的众多方面。因为有了大规模和超大规模积体电路,计算机的核心部件可以整合在一块或几块晶片上,从而出现了微型计算机。
计算机总的发展方向,可以用“巨型化、微型化、网路化、智慧化、多媒体化”来概括。
计算机的主要元件发展经历了哪四代变化?子计算机的发展阶段通常以构成计算机的电子器件来划分,至今已经经历了四代,目前正在向第五代过渡。每一个发展阶段在技术上都是一次新的突破,在效能上都是一次质的飞跃。
1.第一代(1946-1957年),电子管计算机
它是一台电子数字积分计算机,取名为ENIAC。这台计算机是个庞然大物,共用了18000多个电子管、1500个继电器,重达30吨,占地170平方米,每小时耗电140千瓦,计算速度为每秒5000次加法运算。尽管它的功能远不如今天的计算机,但ENIAC作为计算机大家族的鼻祖,开辟了人类科学技术领域的先河,使资讯处理技术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其主要特征如下:
(1)电子管原件,体积庞大、耗电量高、可靠性差、维护困难。
(2)运算速度慢,一般为每秒钟1千次到1万次。
(3)使用机器语言,没有系统软体。
(4)用磁鼓、小磁芯作为储存器,储存空间有限。
(5)输入/输出装置简单,用穿孔纸带或卡片。
(6)主要用于科学计算。
2.第二代(1958-1964年),电晶体计算机
电晶体的发明给计算机技术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第二代计算机用的主要元件是电晶体,称为电晶体计算机。计算机软体有了较展,用了监控程式,这是作业系统的雏形。第二代计算机有如下特征:
(1)用电晶体元件作为计算机的器件,体积大大缩小,可靠性增强,寿命延长。
(2)运算速度加快,达到每秒几万次到几十万次。
(3)提高了操纵系统的概念,开始出现了组合语言,产生了如FORTRAN和COBOL等高阶程式设计语言和批处理系统。
(4)普遍用磁芯作为记忆体储器,磁碟、磁带作为外储存器,容量大大提高。
(5)计算机应用领域扩大,从军事研究、科学计算扩大到资料处理和实时过程控制等领域,并开始进入商业市场。
3.第三代(1965-1969年),中小规模积体电路计算机
20世纪60年代中期,伴随着半导体工艺的发展,已制造出了积体电路元件。积体电路可在几平方毫米的单晶矽片上整合十几个甚至上百个电子元件。计算机开始用中小规模的积体电路元件,这一代计算机比电晶体计算机体积更小,耗电更少,功能更强,寿命更长,综合性能也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具体如下主要特征:
(1)用中小规模积体电路元件,体积进一步缩小,寿命更长。
(2)记忆体储器使用半导体储存器,效能优越,运算速度加快,每秒可达几百万次。
(3)装置考试出现多样化。
(4)高阶语言进一步发展,作业系统的出现,使计算机功能更强,提出了结构化程式的设计思想。
(5)计算机应用范围扩大到企业管理和设计等领域。
4.第四代(11年至今),大规模积体电路计算机
随着20世界70年代初积体电路制造技术的飞速发展,产生了大规模积体电路元件,使计算机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即大规模和超大规模积体电路计算机时代。这一时期的计算机的体积、重量、功耗进一步减少,运算速度、储存容量、可靠性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其主要特征如下:
(1)用了大规模和超大规模积体电路逻辑元件,体积与第三代相比进一步缩小,可靠性更高,寿命更长。
(2)运算速度加快,每秒可达集千万次到几十亿次。
(3)系统软体和应用软体获得了巨大的发展,软体配置丰富,程式设计部分自动化。
(4)计算机网路技术、多媒体技术、分散式处理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微型计算机大量进入家庭,产品更新速度加快。
(5)计算机在办公自动化、资料库管理、影象处理、语言设别和专家系统等各个领域得到应用,电子商务已开始进入到了家庭,计算机的发展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电脑的发展历程(电脑的发展历程)
您好,我就为大家解答关于电脑的发展历程,电脑的发展历程相信很多小伙伴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1、计算机发展史 ...
您好,我就为大家解答关于电脑的发展历程,电脑的发展历程相信很多小伙伴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计算机发展史 计算机于1946年问世,有人说是由于战争的需要而产生的,我们认为计算机产生的根本动力是人们为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是为了把人的大脑延伸,让人的潜力得到更大的发展。
2、正如汽车的发明是使人的双腿延伸一样,计算机的发明事实上是对人脑智力的继承和延伸。
3、近10年来,计算机的应用日益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如管理、办公自动化等。
4、由于计算机的日益向智能化发展,于是人们干脆把微型计算机称之为“电脑”了。
5、 计算机产生的动力是人们想发明一种能进行科学计算的机器,因此称之为计算机。
6、它一诞生,就立即成了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掀开自工业革命后的又一场新的科学技术革命。
7、 要追溯计算机的发明,可以由中国古时开始说起,古时人类发明算盘去处理一些数据,利用拨弄算珠的方法,人们无需进行心算,通过固定的口诀就可以将答案计算出来。
8、这种被称为“计算与逻辑运算”的运作概念传入西方后,被美国人加以发扬光大。
9、直到十六世纪,发明了一部可协助处理乘数等较为复杂数学算式的机械,被称为“棋盘计算器”,但这时期只属于纯计算的阶段,要到十九世纪才有急速的发展。
10、 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1945-1956)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寻求计算机以开发潜在的战略价值。
11、这促进了计算机的研究与发展。
12、1944年霍华德.艾肯(1900-13)研制出全电子计算器,为美国海军绘制弹道图。
13、这台简称 Mark I 的机器有半个足球场大,内含500英里的电线,使用电磁信号来移动机械部件,速度很慢(3-5秒一次计算)并且适应性很差只用于专门领域,但是,它既可以执行基本算术运算也可以运算复杂的等式。
14、 1946年2月14日,标志现代计算机诞生的ENIAC(The 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omputer)在费城公诸于世。
15、ENIAC代表了计算机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它通过不同部分之间的重新接线编程,还拥有并行计算能力。
16、ENIAC由美国和宾夕法尼亚大学合作开发,使用了18,000个电子管,70,000个电阻器,有5百万个焊接点,耗电160千瓦,其运算速度比Mark I快1000倍,ENIAC是第一台普通用途计算机。
17、 40年代中期,冯.诺依曼(1903-1957)参加了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小组,1945年设计电子离散可变自动计算机EDVAC(Electronic Discrete Variable Automatic Computer),将程序和数据以相同的格式一起储存在存储器中。
18、这使得计算机可以在任意点暂停或继续工作,机器结构的关键部分是中央处理器,它使计算机所有功能通过单一的统一起来。
19、1946年,美国物理学家莫奇利任总设计师,研制成功世界上第一台电子管计算机ENIAC(图中左为莫奇利) 第一代计算机的特点是操作指令是为特定任务而编制的,每种机器有各自不同的机器语言,功能受到限制,速度也慢。
20、另一个明显特征是使用真空电子管和磁鼓储存数据。
21、第一台电子管计算机(ENIAC)占地170平方米,重30吨,有1.8万个电子管,用十进制计算,每秒运算5000次 第二代晶体管计算机(1956-1963) 1948年,晶体管的发明大大促进了计算机的发展,晶体管代替了体积庞大电子管,电子设备的体积不断减小。
22、1956年,晶体管在计算机中使用,晶体管和磁芯存储器导致了第二代计算机的产生。
23、第二代计算机体积小、速度快、功耗低、性能更稳定。
24、首先使用晶体管技术的是早期的超级计算机,主要用于原子科学的大量数据处理,这些机器价格昂贵,生产数量极少。
25、 1960年,出现了一些成功地用在商业领域、大学和部门的第二代计算机。
26、第二代计算机用晶体管代替电子管,还有现代计算机的一些部件:打印机、磁带、磁盘、内存、操作系统等。
27、计算机中存储的程序使得计算机有很好的适应性,可以更有效地用于商业用途。
28、在这一时期出现了更高级的COBOL(Common Business-Oriented Language)和FORTRAN(Formula Translator)等语言,以单词、语句和数学公式代替了二进制机器码,使计算机编程更容易。
29、新的职业,如程序员、分析员和计算机系统专家,与整个软件产业由此诞生。
30、 第三代集成电路计算机(1964-11) 虽然晶体管比起电子管是一个明显的进步,但晶体管还是产生大量的热量,这会损害计算机内部的敏感部分。
31、1958年发明了集成电路(IC),将三种电子元件结合到一片小小的硅片上。
32、科学家使更多的元件集成到单一的半导体芯片上。
33、于是,计算机变得更小,功耗更低,速度更快。
34、这一时期的发展还包括使用了操作系统,使得计算机在中心程序的控制协调下可以同时运行许多不同的程序。
35、 1964年,美国IBM公司研制成功第一个用集成电路的通用电子计算机系列IBM360系统 第四代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11-现在) 出现集成电路后,唯一的发展方向是扩大规模。
36、大规模集成电路(LSI)可以在一个芯片上容纳几百个元件。
37、到了80年代,超大规模集成电路(VLSI)在芯片上容纳了几十万个元件,后来的ULSI将数字扩充到百万级。
38、可以在硬币大小的芯片上容纳如此数量的元件使得计算机的体积和价格不断下降,而功能和可靠性不断增强。
39、基于“半导体”的发展,到了一九七二年,第一部真正的个人计算机诞生了。
40、所使用的微处理器内包含了 2,300 个“晶体管”,可以一秒内执行 60,000 个指令,体积也缩小很多。
41、而世界各国也随着“半导体”及“晶体管”的发展去开拓计算机史上新的一页。
42、 70年代中期,计算机制造商开始将计算机带给普通消费者,这时的小型机带有软件包,供非专业人员使用的程序和最受欢迎的字处理和电子表格程序。
43、这一领域的先锋有Commodore, Radio Shack和Apple Computers等。
44、 1981年,IBM推出个人计算机(PC)用于家庭、办公室和学校。
45、80年代个人计算机的竞争使得价格不断下跌,微机的拥有量不断增加,计算机继续缩小体积,从桌上到膝上到掌上。
46、与IBM PC竞争的Apple Macintosh系列于年推出,Macintosh提供了友好的图形界面,用户可以用鼠标方便地操作。
47、 FACOMM-382计算机 计算机的发明是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事情,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它已经成为一门复杂的工程技术学科,它的应用从国防、科学计算,到家庭办公、教育,无所不在。
48、它的分类从巨型机、大型机、小型机,到工作站、个人电脑,五花八门。
49、但是,无论怎样尖端,怎样高科技,从它诞生之日起,在许多人心目中它就是一部机器,一部冰冷的高速运算的机器。
50、 从ENIAC揭开计算机时代的序幕,到UNIVAC成为迎来计算机时代的宠儿,不难看出这里发生了两个根本性的变化:一是计算机已从实验室大步走向社会,正式成为商品交付客户使用;二是计算机已从单纯的军事用途进入公众的数据处理领域,真正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